虽然我国的年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仍维持在0以上股民股票配资论坛,但包括了全部商品之内的GDP平减指数,已经连续两年降到了0以下,23年为-0.5%、24年-0.8%。
讨论之前,先要科普一个经济学常识:核算GDP采用的是当年价格,即包含了全年物价变动、是名义值,但计算经济增速时却要将其剔除,只计算实际商品和服务数量的变化。
24年,我国GDP134.91万亿元,23年129.43万亿,即去年的名义增速为4.2%,但统计局公布的实际增速为5%,换言之,全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下降了0.8%,拖累了名义值。
同样,23年的名义增速为4.9%,但实际增速为5.4%,总体物价下降了0.5%。
通常,因为温和通胀的存在(2%左右),一国的名义GDP增速,往往要高于剔除了物价之后的实际GDP增速,这才是常态,只有经济陷入紧缩,才会出现上述情况。
比如,21年我国GDP117.38万亿,22年123.40万亿,即22年的名义GDP增速为5.1%,但统计局公布的实际值却只有3.1%,换言之,当年全社会物价上涨了大约2%。
为何媒体更关注CPI,而不是GDP平减指数,即便后者更能反映全社会物价变动。原因就在它的名字里,消费者价格指数,顾名思义,取样的商品都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。
一个家庭主妇可能完全不在意豆粕的价格,但猪肉却时时留心;同样,一个打工人也不在乎螺纹钢的价格,但房租却能侃侃而谈。
也许有人会反问,价格更便宜了不好吗?这是没有理解通货紧缩的真正含义,价格下跌只是它的表象,个人收入的更大降幅才是内涵,并且很可能会一直如此螺旋式下降。
稍稍解释一下。价格对个人而言是支出,对企业而言就是利润,商品卖不上价、甚至得打折出售,公司就赚不到钱,而要是老板都没有豪宅和美女,个人只会更惨。
其实,不远就有活生生的例子。90年代初,日本GDP占到美国的超7成,现在只剩下15%了;30年前蜡笔小新刚开始连载时,野原广志的工资30万日元,现在日本打工人还是这个水平。
悲观地看,很可能过去三十年,中国经济和个人收入突飞猛进的时代,已经结束了,未来能维持住当下的水平,就相当不错了。
网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